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定義及原理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是一種用于測量物質溶液中的吸光度的儀器。其工作原理基于光的吸收特性,通過測量樣品溶液對特定波長的光的吸收程度來定量分析物質的濃度。
以下是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的基本原理:
光源: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通常配備了一種可調節波長的光源,通常包括可見光范圍和紫外光范圍。常見的光源包括鎢燈、氘燈或者氙燈等。
選擇波長:
用戶可以選擇所需的測量波長,通常在可見光和紫外光范圍內,以匹配待測物質的吸收峰。不同的物質在不同波長下吸光度不同。
樣品池:
待測樣品通常置于樣品池中,樣品池的材質通常是光學透明的,如石英或玻璃。樣品池內的樣品溶液會被光源照射。
檢測器:
分光光度計配備了一個檢測器,用于測量樣品對光的吸收。常見的檢測器包括光電二極管(photodiode)或光電倍增管(photomultiplier tube)等。
吸收測量:
光源產生的光穿過樣品溶液,部分光被樣品吸收,剩余的光被檢測器測量。
檢測器測量到的光強度與樣品溶液中的吸光度成正比。吸光度與樣品中分子濃度的關系可由比爾-朗伯定律描述。
數據處理:
檢測器測量到的光強度被轉換成吸光度值,并顯示在儀器的屏幕上或輸出到外部設備。
可通過比較樣品的吸光度與標準曲線或已知濃度的參考樣品的吸光度來確定樣品的濃度。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廣泛應用于化學、生物、制藥、環境等領域,用于定量分析物質的濃度、反應動力學、溶解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