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國地質調查局認為可引發地震的水力壓裂法,正是中國未來開采頁巖氣的主流技術方向。盡管尚難判斷地震說的科學性以及背后目的,但對中國而言,這都是一個及時的警鐘,“一旦未來中國大規模開發頁巖氣,地震研究則需要跟上。”
“預言家”的新“預言”
曾面臨“泡沫論”、“陰謀論”、“污染論”等各種非議的頁巖氣開發,這次又陷入了新爭議——被指與誘發地震有關。
提出此觀點的是美國投資界的一位大佬,一位超級“預言家”。
2014年2月初,美國投資基金GMO的創始人之一Jeremy Grantham在致投資者的信中談到他對美國頁巖氣開發熱潮的看法。他說,頁巖氣開發與地震之間存在明顯關系,稱從統計學角度看關系非常顯著。
與他過去判斷經濟形勢或股市時頗有保留的態度不同,Grantham這次異常篤定的態度引起了市場和媒體的巨大關注。因為成功預測了上世紀90年代末期的互聯網泡沫和2008年次貸危機,Grantham在美國投資界具有較高影響力,而其掌舵的GMO基金如今管理著1170億美元資產。
Grantham表示,他確信美國3級里氏及以上震級的地震與“水力壓裂法”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正是得益于“水力壓裂法”技術的突破,美國頁巖氣開采才迎來了大規模發展的時代。這種技術主要是通過在水平鉆井至頁巖層后,利用向管道中輸送的水、沙子和相關化學物質來擊碎巖石,從而達到釋放其中的天然氣或石油的目的。
過去幾年,美國的頁巖氣革命幾乎重塑了美國的能源版圖,2011年,美國出口的汽油、柴油以及其他能源甚至超過了其的能源。美國頁巖氣革命的成功對能源供應及諸多行業產生了深遠影響,也由此引發頁巖氣開發浪潮。
此次,頁巖氣誘發地震的新論調則再次將這一新興領域置于爭論之下。此前,對頁巖氣開發的環境影響爭議主要集中于淡水消耗和地下水污染。
“幾乎可以肯定是人為的”
實際上,這不是頁巖氣開發*次陷“地震”爭論。
早在Grantham之前,美國地質調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就進行過相關調查。2013年4月16日的美國地質學年會上,美國地質調查局發布一份報告,稱美國中西部地區近十年來的地震頻發現象,“幾乎可以肯定是人為的”。
據該局統計,2001年以來,美國中西部阿拉巴馬州到北方落基山脈地區地震頻發。僅2009年,該地區就發生了50次3級及以上地震;2010年,3級及以上地震達到87次;2011年則達到驚人的134次,為上世紀同期的6倍。
上述報告認為,石油和天然氣鉆探活動是該地區地震頻發的主要貢獻者。其中,頁巖氣開發使用的水力壓裂法及該方法涉及的廢水處理井,尤其值得人們關注。
不僅是美國,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不屬于地震帶的荷蘭zui近幾年也頻發地震,而政府研究表明,這與荷蘭格羅寧根(Groningen)地區的天然氣生產有關。2012年,格羅寧根發生了93次地震,zui高為3.2級;在加拿大,近年來隨著頁巖氣的開采,小型地震的數量大約每年增加了20-30起。研究人員已經著手研究,試圖找出這些增加的微震數量與頁巖氣開采的關系。
哥倫比亞大學地震學家金元英(Won-YoungKim)對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一個名為Youngstown的地區進行調查發現,12個月中該地區發生了100多起微型地震,而自從1776年有歷史記錄起,該地區從來沒有發生過地震,直到旁邊的賓夕法尼亞州開始用水力壓裂法把液體注射到氣井里。去年3月,美國俄亥俄州的石油和天然氣監管機構稱,幾乎可以肯定,在俄亥俄州東北部發生的十幾次地震都是因頁巖氣開發將廢水注入地下引起的。
金元英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他研究的多起地震案例中,水力壓裂法都對地震的發生負有直接責任。他說,在水力壓裂中,高壓水流是用來破裂底下的頁巖以釋放天然氣,通常情況下,這種操作很少碰到地質斷裂帶,因此總體上講地震不會因水力壓裂而觸發,但是,在美國、英國和加拿大已經發生的一些案例中,這種情況確實發生了。
哥倫比亞大學的另一位地震學家GeoffreyAbers也表示,水力壓裂活動引發大地震的風險可能高于此前預期。
螞蟻搖動不了大樹?
這一切并非與中國無關。
隨著美國“頁巖氣革命”的興起,中國國內的頁巖氣開發方興未艾。據發改委發布的《頁巖氣發展規劃(2011-2015年)》,中國力圖實現頁巖氣商業化產值從零至1000億立方米的跨越,此前兩輪的頁巖氣開發招標吸引了包括中石油、中石化等多家企業競爭。
而被美國地質調查局認為可引發地震的水力壓裂法,正是中國未來開采頁巖氣的主流技術方向。
然而,與美國學界和民眾對地震問題的激烈討論不同,中國的研究者們卻對頁巖氣誘發微小地震的說法普遍抱有不同看法。中國石油大學非常規油氣與新能源研究院教授薛海濤認為,地震的震源深度通常在地下10公里左右,而頁巖氣開采的深度通常在3公里左右,“很難說地震與頁巖氣開采有直接關系”。
來自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中心研究院要求匿名的專家也向南方周末記者指出,確定地震與水力壓裂關系的核心,是要看增加地震發生的區域是否在頁巖氣的開采范圍內,即便地表位于相同位置,地下位于不同深度,“要把兩者扯上關系,仍需要詳細數據,至少目前看關聯性是不夠的。”
除了關于震源深度與頁巖氣開發關聯性的分歧,中國學者們對美國同行的研究方法也提出了質疑。“另一種可能性是,zui近幾年都進入地震高發期,而這恰好與頁巖氣大規模開發高峰吻合,可能的確呈現出了二者存在正相關的結果,但是解釋卻不一定客觀。”中石化勘探南方公司頁巖氣勘探部副主任魏志紅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美國學者目前展示的證據過于宏觀。
在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多數研究者看來,即便頁巖氣開發的確存在誘發微小地震的可能性,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也微乎其微。中國地質大學能源學院教授張金川說,輕微的地震對釋放地殼壓力,避免大規模破壞性地震甚至有好處,“就像螞蟻搖動不了大樹。”
不過,在金元英進行的前述俄亥俄州Youngstown地區的地震研究中,他卻發現該地區zui大的一次3.9級地震已經達到輕微損壞建筑物的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近四成頁巖氣資源儲存在包括四川盆地、云貴高原在內的中國西南地區。而過去幾年,這些地區正是地震災害頻發地區。“要降低誘發地震的可能性,需要加強監測,并在遠離人口稠密的地區。”金元英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目前,中國國內對頁巖氣開發與地震關系的正式研究并不多,這與頁巖氣開發在中國剛剛起步的現狀有關,“國內學者研究不了,也沒有這么多數據案例,也只有美國大規模開采了才能研究。”薛海濤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一旦未來中國大規模開發頁巖氣,地震研究則需要跟上。
又一個陰謀論?
盡管“地震論”在科學界的爭論仍在繼續,但資本界則已經開始做出反應。
實際上,投資人Grantham對“水力壓裂法”的質疑,支撐了他看跌原油價格的觀點。在致投資者的一封信中,他指出經濟增長緩慢,以及更多新能源汽車推出等因素,將導致發達的石油需求量下降,且降幅可能快于預期。
“美國頁巖氣在產業和市場上現在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各個利益集團的激烈博弈正決定著頁巖氣下一步的走向。”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員陳衛東對記者說,“地震論的提出,只是博弈者們又拋出的一個新概念而已。”
2013年,美國頁巖氣市場在經歷了高速發展和大量投資涌入后,頁巖氣熱潮的“高燒”開始退去。這主要源于目前美國國內天然氣供大于求的尷尬現狀,由于頁巖氣產量大增,且無法出口,美國天然氣價格被拉到歷史低位,2013年底,北美天然氣價格跌到4.23美元每百萬英熱單位,接近歷史低點。
目前在美國國內,投資頁巖氣的油氣公司受困于低價和虧損,強烈希望政府放開出口;但是相對較低的天然氣價格,又在客觀上有助于美國制造業的復蘇,特別是化學品公司的經營狀況有望得到極大改善,因此反對出口的一方也極其強勢。
普華永道的一份報告稱,在未來的三到四年中,隨著天然氣基礎設施的建設完成,原料成本降低的好處將會直觀轉化為日常用品和耐用消費品的價格的降低,這非常有助于美國脆弱的制造業復蘇。
“實際上現在很多仍在押注頁巖氣的投資者,都把盈利希望放在了政府放開頁巖氣出口上。”邁哲華咨詢公司能源總監曹寅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目前為止,美國天然氣出口的問題仍在博弈之中。“這種背景下,‘泡沫論’‘地震論’等關于頁巖氣各種各樣的說法都在出來,各方都在尋找新概念為自己爭取利益。”陳衛東說。
當然,在利益之外,投資人Grantham本人也是一個關注氣候變化的環保主義者,他不僅與妻子成立了專門致力于保護環境的Grantham基金會,2013年2月,Grantham還與女兒在白宮門前參加了抗議政府修建石油管道的示威。
“盡管很多人懷疑他地震言論的目的性,但從他行事風格來講,我并不感到奇怪。”一位長期在華爾街從事大宗商品投資的投資人對記者說。
更多石油儀器請登錄:www.ytmy17.com